查看原文
其他

老司机四年目睹PPP之八大怪现状【附一周绿媒榜】

2018-01-08 PPP老司机 E20水网固废网

“对我而言,我向来视PPP如同自己膝下一个淘气的熊孩子,爱之深,恨之切。而PPP之怪现状如同一条条毒蛇,在黑暗中噬咬我的灵魂,使我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最终我还是出离愤怒,将各种怪现状一吐为快,与诸君分享。希望PPP借着规范季的春风,一扫尘霾,回归本源,茁壮成长,行稳致远。”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PPP老司机


笔者混迹PPP圈几近四年,目睹诸多PPP之怪现状。


作为一名中年油腻男,早已非冲动小青年,虽未看破红尘,但早已百毒不侵,不满时最多就是左手保温杯,右手盘菩提,脸上笑嘻嘻,心里娘希匹!然而知道得越多,心里闷着的越多,人就越痛苦。鲁迅先生在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段: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对我而言,我向来视PPP如同自己膝下一个淘气的熊孩子,爱之深,恨之切。而PPP之怪现状如同一条条毒蛇,在黑暗中噬咬我的灵魂,使我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最终我还是出离愤怒,将各种怪现状一吐为快,与诸君分享。希望PPP借着规范季的春风,一扫尘霾,回归本源,茁壮成长,行稳致远。


怪现状一:PPP中的P1和P2,不是精诚合作,而是比赛谁的套路深


笔者受邀参与某地一PPP项目的方案内部论证工作,眼看实施方案只有42页,挤干水份后,多数核心内容语焉不详,一句话带过:“详见PPP合同约定”。于是和实施机构、咨询机构沟通,实施方案要细化。实施机构领导语出惊人:这些内容我们就要等合同谈判的时候再提,要是谈判的时候谈不拢,我们想办法扣他们(社会资本方)的投标保证金。这位领导的前世一定从事这样的工作: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再来说说社会资本方的套路:对接实施机构时,说咨询公司你们来选择,你们财政支出有压力,我们来给咨询公司付钱。咨询公司有奶就是娘,听取社会资本方的安排,财务指标选择远高于同地区、同类型项目的水平,最终资本金内部收益率达到了税后15%,当然这个指标这么高,碰到认真把关的专家的话可能会被提出来,于是实施方案中直接省略掉,不写了事。财政部门组织专家对本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时,有两个专家提到了财务指标选取过高,现场不予签字,要求回去整改,评审会不欢而撒。结果第二天,重新找了一拨打酱油的专家,签字过会。




怪现状二:各类“砖家”满天飞


既然说到了专家,就展开说一下专家的问题。笔者认识不少业界良心专家,为PPP的良性发展奋笔疾呼、出谋划策、献言献计,也遇到不少的伪专家,或过度解读政策,或完全不理解政策的初衷,比较偏激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给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方、初入PPP圈子的新人一种误导,更有甚者加入PPP专家的目的很明确、非常简单粗暴、十分实用主义:专家费!!


笔者在若干次评审过程中,看到专家打酱油、和稀泥,实施机构几天前发送的报告没有认真研读,就在会议现场随意翻看几下,提几条不痛不痒的问题,然后着急忙慌说:我还有会、我还有课,我先签字,专家费到手走人。甚至有些专家毫无底线地做人,某些项目潜在社会资本方提前得知要参会的专家名单和电话,私下里交流一下,再给封一个大红包,上会的时候一派和谐,政府被蒙在鼓里,最终政府的支出责任不仅被放大,而且实施方案里对社会资本方一再宽待,比如股权锁定期只锁定建设期,待到施工完成、攫取了施工利润后,社会资本方就要申请退出,把运营的摊子留给接盘者。还有不组织专家评审会,来回两次邮件沟通、书面打分表及专家签字传真就搞定的。还有部分专家参与项目论证会后,拿到了电子版的实施方案,一可以卖给潜在社会资本方,二可以卖给新入行的咨询公司当模板用。经济头脑实在让人佩服。笔者将常见的专家分为以下几类:


类型一:学习型专家。这些专家很坦诚、很谦虚,我以前没有接触过PPP,不了解PPP,参加会议是来学习的,我没有什么意见。请问专家,哦不,还想请问组织者,要你(他)来干嘛,送钱让你(他)来学习么?


类型二:佛系专家。此类专家多出自于县市区财政局PPP中心和大专院校老师。对于PPP中心的专家,评审其他地区项目时碍于同行情面,或者评审的是自己区域的项目,担负着使命而来。大专院校老师参加评审会,玩得好的一个月赚几千上万的专家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因此告诫自己:让他过,场面要和谐,下次还叫我。评审会现场这一类专家的评审意见就是:嗯,挺好,没意见。



类型三:领导型专家。这类专家此前应担任过某局委一把手,说话官味十足。一开口就是:这个项目很好,能为县里带来多大多大的效益,能促使土地升值,带动房地产发展,为我们县里的经济发展、财税收入、老百姓就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希望借助PPP的东风,把资金融过来,大干快上建设好这个项目。给您点32个 。在您眼里,PPP还是一种融资模式。


类型四:不要face型专家。这类专家五行缺德、六根不净。眼里只有专家费。不惜通过任何方式卡住项目:“要想让我签字,可以,加评审费”。这类人是一定要逐出专家名单的。



类型五:隔壁老王型专家。这类专家会认认真真审核报告,然后会议现场风轻云淡的抛出几十个问题,把咨询公司直接拍晕。业主纷纷感叹点赞:这位是真专家,有水平。然后会后,这位专家主动送上名片,与业主和财政局耳语:这家咨询公司水平不行,不要再给他们合作了,给我们合作吧。保证报告做的漂漂亮亮……


类型六:御用捧场专家。这类专家和咨询公司已经牢牢建立了合作关系,只要这个咨询公司的项目上会评审,这几个专家百忙之中抽空到场,烘托气氛,引导其他专家签字。笔者经历过一次评审会,组长由咨询公司指定,评审的时候七个专家有四个专家对其报告深度、广度、财务指标选择等多处内容提出了质疑。项目经理小鸡啄米似的点头,表示回去要改。定性打分阶段,这位内定的组长引导大家:我认为这个项目编制的很好,很完善,我带头打分,我每一项打95分,希望其他专家在我的标准上稍作浮动。


  

后来偶然的机会,在查阅该地区专家库名单时发现:这个内定的组长入库单位就写着这家汇报的咨询公司名字。佩服佩服,社会社会。



怪现状之三:PPP项目论证会


笔者在全国范围内参与了不少PPP项目的论证工作。一开始兴致冲冲,后来慢慢就麻木了,以至于现在懒得参加评审工作了。笔者是个纠结的人:如果从严评审,提的问题多了,不受待见,一旦要是卡住了别人的项目,会被咨询公司甚至地方政府觉得不近人情,列入专家黑名单,永不续用。如果随大流,捧臭脚,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总结几个奇葩的评审会以飨各位读者。



论证会1:遇到了一个湿地公园项目,咨询服务方案惨不忍睹,诸位参会专家经过内部讨论,决定不予通过,退回予以修改。这时,实施机构领导开始哭诉:这是书记负责的项目,书记已经托人看好了奠基的日子,我们现在都是倒排工期,每一步都不能耽误,耽误了我就职位就保不住了 5555555。还有这个项目也是我们今年年初在当地新闻联播里给老百姓承诺的十大项目之一,如果不能按时开工怎么对得起老百姓。一个大男人哭得梨花带雨,直接给专家组整懵了:报告问题繁多,专家对项目负责、对政府投资负责暂时不让过会,还对不起老百姓了?!



论证会2:评审某项目,会议一开场,咨询公司就说:经研究决定让某某某老师做专家组组长。其余几个专家面面相觑。还有这种操作?组长是内定的?不是专家组自行推选的?果然会议开始,内定的组长开口定调子:这个报告我认为做的很好,很细致,很完善……呵呵,好吧,你们开心就好。



论证会3:政府过度信任咨询公司,专家交给咨询公司推荐,结果咨询公司找来一群专家朋友,捧个场,吹捧吹捧,拿钱走人。一个项目正常评审流程走下来3小时左右,而这样的走过场式评审加上领导讲话不过能拖到1个半小时。会后财政局PPP中心悄悄问某位专家,这项目做得真就这么好?专家连连点头。


论证会4:改分计。物有所值定性评价,众位专家打分结束。电脑一算,哎呀,79分,“不好看”。牵头的财政部门领导招手:专家组组长,我们俩先看看……几分钟后,组长挨个专家私下耳语几句,打分表返给专家、再收回。这下OK了,综合得分92。集体出具评审意见,拿专家费走人。



论证会5:咨询公司、财政部门,希望借专家签字背书获得认可……好吧,其实更想免除自己的责任。除了物有所值定性评价打分表、专家意见表,同时还有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专家意见表、实施方案专家意见表,你说是不是都得填、还得主要往好里填。咨询公司和财政部门达成一致,反正专家费都付了,专家来都来了,我们多听专家意见、请专家多多费心。


论证会6:评审某项目时,发现方案中设置的回报率高的令人咋舌。所有参会专家就这一点给实施机构、财政局、咨询公司提了很多意见。实施机构的代表表示:这个项目我们已经和社会资本方签了框架合作协议,已经开始施工了。现在只是走过程。希望各位专家予以配合。这下子炸了锅了。专家纷纷表示拒绝评审和签字。这时有位专家提出:你们不担心信息公开后被质疑、被调查、被审计? 财政局代表问了一句:这些信息还要公开?我们县里走个流程不就行了?这里要@一下财政部PPP中心,贵处的综合信息平台系统信息公开宣传工作力度还需要加强呀。



怪现状之四:PPP咨询公司


现在的咨询公司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犹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为门槛太低,结果PPP咨询市场从蓝海迅速转化成红海,价格也一落千丈。拿业务的渠道五花八门,靠关系的;给回扣的;低价中标等着让中标社会资本方补贴的;有新开张,低价拿几单练练手、积累业绩经验的;有从培训或者其他行业转过来的,给各地政府一个菜单,物有所值、财承、实施方案、采购文件、PPP合同每个几万块,可单点、可套餐;也有提前先做完两评一案上会评审完再进行咨询机构采购,采购文件写“服务期限:咨询服务合同签订后2日内”等林林总总。



政府选择了一个所谓的业内知名的咨询公司,可能就是当地的一个分公司或者一个挂靠的团队而已。政府觉得我花了钱找你,你应该帮我把好关。对不起,接下来上映的是无间道大剧。咨询公司两头吃,一边赚政府的咨询费,一边和社会资本方眉来眼去,奸情满满。也许反过来想,咨询公司两头吃完后项目还能落地,也算是好事。有些游击队式的咨询团队,一套模板打天下,拳打政府,脚踢社会资本方,弄得三败俱伤。


笔者接触到了很多咨询公司都是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任何的项目经验、沟通技巧,就是一个背包,一台电脑,一个word模板,一个嵌套了计算公式的excel表,就开始为地方政府的几个亿、十几亿投资项目提供服务。不接触金融机构,不去了解市场行情,不了解行业特质,不能量身定做,做出来的报告书生气十足,不接地气,完全不具备可落地性。更有甚者,借如今PPP信息公开,直接“借鉴”同行成果,明明是A省某市的PPP项目,实施方案里却出现多处B省的内容;明明是医院PPP项目,“两评一方案”里竟多处有“本项目为旅游业项目”的表述;明明是市政道路PPP,实施方案风险分配竟有最低需求风险;各种令人顿觉时光与神经皆错乱的奇葩情形。某省政府一般债券利率都到4.2%了,咨询服务报告里折现率取值3.0%。项目论证会时项目经理一脸天真烂漫:我是帮政府省钱。这位同学,PPP咨询不适合你,财政局预算科适合你,慢走不送。


有些项目的物有所值评价就搞笑了。VFM指数好像60%才及格似的,个别项目达到80%甚至超过90%,当政府都是窝囊废、社会资本都是救世主了;也有不比PPP模式和政府模式的,而是比垃圾焚烧和卫生填埋的,好像人们不知道高铁比汽车快一样……


某些项目的财承这个“刹车片”也造得挺别致。财承要超过10%的线了,各种想办法走基金预算的套路,将财政部给人大代表的答复“政府性基金预算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可用于PPP项目”这一句当成尚方宝剑,不看“符合政策”这一前提;某县2015预算支出30亿出头,财承按过往五年年增18%测算合作期预算支出数,搞出了一颗“大卫星”,达到数千亿的传说(比该省全省当前金额都高),传说还是个示范项目……最近报道某省级地方财政收入造假,那支出是不是同样水分多多,以此为依据的财评可信度要不要趁着冬季来个“折上折”?



怪现状之五:平台公司做社会资本方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十三) 大力推动融资平台公司与政府脱钩,进行市场化改制,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市场化运营的,在其承担的地方政府债务已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得到妥善处置并明确公告今后不再承担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职能的前提下,可作为社会资本参与当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过与政府签订合同方式,明确责权利关系。


近期在PPP圈内,某国字开头的政策性银行在某省到处对接平台公司,要求社会资本方按照国办发[2015]42号文的要求,与政府脱钩,然后在PPP项目里扮演社会资本方的角色,然后就对平台公司授信,给予贷款。笔者近期评审了一个PPP项目,方案里隐隐约约看出来有平台公司做社会资本方的可能性。结果采购工作结束后,印证了我的猜测。这时某行出来说:哎呀,我贵人多忘事,有个事忘了提前给您说了,要想得到我的授信并拿到钱,一定不能成立项目公司,我们要直接把钱给到平台公司。于是PPP项目贷成了企业贷,成立项目公司后的风险隔离就没有了。不由感叹:城会玩!



怪现状之六:采购代理机构


目前圈子里的咨询公司服务边界多为两评一案编制、市场测试、资格预审文件编制、采购文件编制、合同起草、协助谈判等,多数社会资本方采购的工作交由采购代理机构负责。笔者在接触了十几家代理机构以后,不由感叹:PPP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近4年了,你们这些代理机构的人都干啥去了?对PPP一无所知。政府的咨询顾问提交过来的采购文件被采购代理机构改得面目全非,股权比例、社会资本方资格条件、采购标的完全和批复的实施方案中不一。关键是这个采购文件居然是专家论证会通过的、是专家论证会通过的、是专家论证会通过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2016年1月1日出台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废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31号 】废止了《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计价格[2002]1980号),现在某红色革命老区省份的代理机构还在严格执行这个收费标准,果然市场经济时代一切还是要向钱看。


  

其实,还有一个机构需要灯光师过来一下:可研编制单位。项目是不是真可行,有待时间检验。比如全县人口不到50万的小县,你可研通过一个1000吨/日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把当地人当成你一样只制造垃圾不成?只为钱,啥事儿都点头,可研报告任由政府甚至所谓潜在社会资本方揉搓,里面有多少猫腻,不好说、说不好、不说好。



怪现状之七:中间人满天飞


中间人,又称:掮客,关系户,皮条客。现在的PPP行业内,此类人无孔不入,遍布PPP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蛆附骨。我有关系,可以帮你搞定政府,帮咨询公司拿到PPP咨询业务、帮社会资本方中标项目、帮设计单位搞定设计。回报吗?咨询类的业务给现金回扣,工程类的业务当然是切点工程了。


笔者多次被社会资本方邀请做项目投资(标)顾问,期间聊天时谈到了认识贵公司张经理、王经理等人,然后正牌人员告诉笔者:那些人只是印着公司名片,打着公司旗号的中间人。他们不仅代表我们单位,还代表了N个其他公司,他们一般不走空,如果关系到位他们可以把一堆名片和企业简介推到决策者的办公桌前,让领导钦点用哪个单位,他们就操作哪个单位中标。



怪现状之八:各种PPP微信公众号


2018年1月5日,在某知名的微信群里,北京大学房地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仁科怒怼壹方城微信公众号抄袭剽窃其研究成果,直指壹方城微信公众号违规转载,不附出处,不附作者,让读者误认为这些文章是公众号自己原创。


同一天,在众多PPP微信群和笔者的朋友圈,一篇关于《PPP业务‘速冻’有银行已全面暂停所有PPP融资业务》广为传播。有一些博眼球的公众号转发时,肆意篡改标题,将暂停夸大成停止,再写一句:PPP将何去何从?一时间圈子里悲观情绪蔓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目前圈子里大量的PPP微信公众号,良莠不齐,各有目的。有认真传播PPP精神的,有推广企业自身知名度的,不乏吸引眼球赚流量赚广告费的。劳烦腾讯公司别光想着用《王者荣耀》这个游戏从小学生那里骗点钱,要想想如何对微信公众号监管。我这里倒有一个主意:把PPP项目的绩效考核引入对公众号的考核。可用性考核:公众号发表的文章如果有用就保留,如果只是标题党、抄袭党,建议直接X掉。


以上案例部分来自于笔者亲身经历,部分来源PPP同行分享。基于实际,适当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其实,PPP是系统工程、专业的精细活。每个人只看自己的,最后肯定出问题。再说“初心”,每个人初心都不同,相信心、不如相信完善的制度及规范执行来得靠谱。


哎,关于《PPP业务‘速冻’有银行已全面暂停所有PPP融资业务》当天刷爆朋友圈,很多政府、社会资本方的朋友打电话来问,给我的电话整成了热线。笔者一个手忙脚乱,放在桌边的挨粪叉手机跌落地上,碎了。心疼自己0.01秒。麻烦那些不靠谱的微信公众号给我众筹换个手机吧。最好一次性付款,不要分期。不然你还要考虑折现率的问题。另外买手机的钱最好是自有资金,别去借钱买手机。




【附】一周绿媒榜(2017.12.31-01.06)

近期热文链接


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等四部门就环保税法实施条例答问

捷报频传!首创股份去年12月份连续中标7项目

省级PPP项目推进效果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本周轮值 | 洪翩翩、徐冰冰

统筹 | 谷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